top of page

企業會計準則公報簡介(一)

(一) 公報制定原則

 「企業會計準則公報」為非公開發行企業適用之簡易會計制度,明訂為各項會計項目之入帳方式,解釋法令所不足之細節性規範。  維持與國際財務報導準則一致之認列與衡量規定為基礎。  刪除國際財務報導準則中與非公開發行企業較不攸關之主題。(例如合併報表、保險合約…等)  新舊公報之差異不到2成,讓企業無痛轉換。  公報主題共22號,預計內容約150頁。(舊)財務會計準則公報共41號,約1,170頁;篇幅大為減少,可迅速上手。

 企業會計準則公報頁數統計及準則大綱 號次 公報名稱 準則大綱 頁數 條數 1 財務報導之觀念架構 財務報表表達編製之依據觀念架構 8 63 2 財務報表之表達 四大報表規範及應注意事項 10 56 3 現金流量表 改為稅前損益.銀行透支計入約當現金之計算 4 20 4 會計政策、估計與錯誤 會計政策、變動等之處理及揭露依據 5 20 5 存貨 存貨之會計準則及衡量標準 4 23 6 投資關聯企業及合資 對投資者具重大影響或聯合控制之投資者 6 33 7 企業合併及具控制之投資 企業合併之會計處理準則 9 40 8 不動產、廠房及設備 重大組成、除列 6 31 9 負債準備、或有負債及或有資產 負債準備-負債;或有負債-不列為負債 5 33 10 收入 收入認列條件,如營造業、積點收入認列 7 40 11 借款成本 借款利息應資本化 2 14 12 所得稅 課稅基礎、認列及衡量 8 39 13 報導期間後事項 調整及非調整期後事項之處理準則 3 12 14 關係人揭露 關係人交易應揭露事項 3 15 15 金融工具 投資之會計處理準則 14 61 16 投資性不動產 投資與自用不動產認列之分辨及成本認列方式 5 27 17 生物資產 農業活動交易之會計準則 3 13 18 無形資產 商譽、無形資產之認列、衡量及攤提 5 26 19 資產減損 減損之衡量及測試 7 36 20 租賃 移轉資產使用權之協議 7 33 21 政府補助及政府輔助 政府補助專案之會計處理 3 18 22 外幣換算 兌換損益、外幣投資之衡量認列 5 31 總計 129頁 684條  企準無規定”退休金”處理:可依據過去財會準則公報

企業會計準則公報未規定者會計政策適用順序 (公報第4號第5條) 會計政策時,應按下列順序考量: 1. 企業會計準則公報對處理類似及相關議題之規定。 2. 對資產、負債、收益及費損之定義、認列條件及衡量觀念。(企準第一號: 財務報導之觀念架構) 3. 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認可之IFRSs。 4. 其他財務會計準則之權威發布機構所發布之公報、其他會計文獻及公認之產業實務。 企業考量前項第三款及第四款之規定時,不得與前項第一款及第二款之規定意旨衝突 。

(二) 財務報表之定義-資產負債表與損益表

A. 流動與非流動之區分(企準第二號: 財務報表之表達§29~30;商準第15條.第25條) 企業應於資產符合下列情況之一時,將其分類為流動資產: 1. 預期於正常營業週期中實現之資產,或意圖將其出售或消耗。例如,存貨及應收帳款。 2. 主要為交易目的而持有之資產。 3. 預期於報導期間結束日後十二個月內實現之資產。 4. 現金或約當現金,但不包括於報導期間結束日後逾十二個月用以交換、清償負債或受有其他限制者。 資產不符合分類為流動資產者,應分類為非流動資產

B. 其他綜合損益(企準第二號: 財務報表之表達§42) 係指依企業會計準則公報規定或允許,收益及費損之項目未列入損益者(包含重分類調整)。例如, 1. 備供出售金融資產未實現損益 2. 現金流量避險中屬有效避險部分之避險損益 3. 國外營運機構財務報表換算之兌換差額等 4. 未實現重估增值 5. 採用權益法認列之其他綜合損益 6. 與其他綜合損益相關之所得稅(以淨額表達時可以省略)

後續重分類至損益科目 1. 備供出售金融資產未實現損益(重分類) 2. 現金流量避險中屬有效避險部分之避險損益(重分類) 3. 國外營運機構財務報表換算之兌換差額等(重分類) 4. 依法令規定辦理資產重估價而產生未實現重估增值(依物價指數重估-商業會計法第 51條、第 52條)

後續不重分類至損益科目 1. 確定福利計劃之再衡量數(退休金) 2. 公發公司之非公發子公司將自用不動產因用途變更為採用公允價值衡量之投資性不動產而產生之不動產重估增值

C. 綜合損益處理概念(企準第二號: 財務報表之表達§43) 1. 本期損益:轉至”保留盈餘” 2. 本期其他綜合損益:轉至”其他權益” 實現時: (a) 重分類: 轉至”本期損益” (b) 不重分類: 轉至”保留盈餘

(三) 財務報表之定義-現金流量表 1. 新制格式 營業活動之現金流量 (企準第三號: 現金流量表§6、9~11) 繼續營業單位稅前淨利 停業營業單位稅前淨利 本期稅前淨利(以前為稅後) 調整項目: 收益費損項目 呆帳損失 折舊費用 攤銷費用 利息費用 未實現外幣兌換利益 採用權益法認列之投資損益 出售不動產、廠房及設備損益 與營業活動相關之流動資產/負債變動數 應收票據增加 應收帳款減少 存貨減少 預付款項增加 應付帳款增加 應付費用增加 營運產生之現金 收取之股利 支付之利息 支付之所得稅 營業活動之淨現金流入

投資活動之現金流量(企準第三號: 現金流量表§7、12) 購買土地及房屋 出售設備 投資活動之淨現金流出

籌資活動之現金流量 (企準第三號: 現金流量表§8、12) 購買庫藏股票 舉借長期借款 償還公司債 發放現金股利 籌資活動之淨現金流出

匯率變動對現金及約當現金之影響 本期現金及約當現金增加數 期初現金及約當現金餘額(附註二) (企準第三號:第四條 銀行借款通常被視為籌資活動,惟可隨時償還之銀行透支若係企業整體現金管理之一部分時,銀行透支應屬於現金及約當現金之組成部分。) 期末現金及約當現金餘額(附註二)

 非現金交易 第 十八 條 無須動用現金或約當現金之投資活動及籌資活動,不得列入現金流量表,此類交易應於財務報表附註之其他部分揭露。非現金交易,例如: 1. 以直接承擔相關負債或以融資租賃方式取得資產。 2. 以發行權益方式收購企業。 3. 負債轉換為權益

(四) 財務報表之定義-權益變動表

(一) 新式範例:增加” 其他權益”及” 其他綜合損益” 權益變動表

1.普通股股本

2.資本公積

3.保留盈餘 : 法定盈餘公積 / 特別盈餘公積/ 未分配盈餘

4. 其他權益: 備供出售金融資產未實現損益 / 現金流量避險屬有效避險 部分之避險工具損益/ 國外營運機構財務報表換算之兌換差額 / 未實現重估增值

5.權益總額 104年1月1日餘額 103年度盈餘指撥及分配 法定盈餘公積 特別盈餘公積 現金股利-每股$ 盈餘指撥及分配合計 104年度淨利 104年度其他綜合損益 104年度綜合損益總額 104年12月31日餘額 104年度盈餘指撥及分配 法定盈餘公積 特別盈餘公積 現金股利-每股$ 股票股利 盈餘指撥及分配合計 105年度淨利 105年度其他綜合損益 105年度綜合損益總額 105年12月31日餘額

(二) 商業得視實際需要增減報表之會計科目

(三) 企準第二號: (財務報表之表達§48~49) 第四十八條 權益變動表係表達企業於報導期間之資本(或股本)、資本公積、保留盈餘(或累積虧損)、其他權益及庫藏股票之變動情形。 權益變動表應列報之資訊 1. 根據企業會計準則公報第四號「會計政策、估計與錯誤」之規定,所認列追溯適用或追溯重編之影響。 2. 本期淨利(或淨損)。 3. 本期其他綜合損益之各組成項目。 4. 法定盈餘公積及特別盈餘公積之變動。 5. 與業主之交易,並分別列示業主之投入、庫藏股票交易、股利與其他分配予業主之金額

(五) 揭露(企準第二號: 財務報表之表達§52) 財務報表附註通常揭露下列事項: 1. 財務報表已遵循企業會計準則公報之規定編製之聲明。 2. 財務報表編製所採用之衡量基礎,以及其他對了解財務報表攸關之重大會計政策之彙總。 3. 會計政策之變更,其理由及對財務報表之影響。 4. 債權人對於特定資產之權利。 5. 資產與負債區分流動與非流動之分類標準。 6. 重大或有負債及未認列之合約承諾。 7. 盈餘分配所受之限制。 8. 權益之重大事項。 9. 重大之期後事項。 10. 其他為避免閱讀者誤解或有助於財務報表之公允表達所必要說明之事項。 第五十三條 企業應盡實務上最大可能,以有系統之方式表達附註,將各財務報表之項目與附註之相關資訊交互索引。

(六) 衡量基礎 企業會計準則公報第一號第六十條 1. 歷史成本 資產係以取得時為取得該資產所支付現金或約當現金之金額,或所給予對價之公允價值記錄。 負債係以交換義務所收取之金額,或在若干情況下(如所得稅),以正常營業中為清償負債而預期將支付現金或約當現金之金額記錄

2. 現時成本(重置成本/重製成本) 資產係以目前取得相同或約當資產所須支付之現金或約當現金之金額列帳。 負債係以目前清償所須支付之現金或約當現金之未折現金額列帳。

3. 變現(清償)價值 資產係以於正常處分下出售資產,目前所能收取之現金或約當現金之金額列帳。 負債係以其清償價值列帳,意即正常營業中為清償負債而預期支付現金或約當現金之未折現金額。

4. 現值(折現值) 資產係以於正常營業下,該項目預期產生之未來淨現金流入之目前折現值列帳。 負債係以於正常營業下,預期清償所須支付之未來淨現金流出之目前折現值列帳。

5. 公允價值 於衡量日,市場參與者間在有秩序之交易中出售資產所能收取,或移轉負債所需支付之價格。

 第六十一條 資產及負債之原始認列,以成本衡量為原則(商業會計法第41條)

 資料來源:企業會計準則公報、商業會計法、商業會計處理準則、IFRSs、會計研究發展基金會、會計師公會上課資料

Featured Posts
Recent Posts
Archive
Search By Tags
尚無標記。
Categories
Follow Us
  • Facebook Basic Square
  • Twitter Basic Square
  • Google+ Basic Square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