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交易所得免稅之定義
所得稅法第 4-1 條規定如下:自中華民國七十九年一月一日起,證券交易所得停止課徵所得稅,證券交易損失亦不得自所得額中減除。 其相關規定及解釋函令如下: 1. 依據財政部84年6月29日台財稅第841632176號函的解釋,必須是”依公司法第162條規定簽證之股票。”
第841632176號函:股份有限公司股東轉讓公司掣發未依公司法第162條規定簽證之股票,核非證券交易,係轉讓其出資額,應屬證券以外之財產交易… 2. 股東轉讓未依法簽證之股票非屬證券交易稅課徵範圍(財政部新聞稿如下)
南區國稅局表示,股東轉讓股份有限公司掣發未依公司法規定簽證發行之股票,係轉讓出資額,屬證券以外之財產交易,其交易所得應依所得稅法規定課徵所得稅。
該局說明,依公司法第162條規定,股票須經主管機關或其核定之發行登記機構簽證後發行,公司未完成法定發行手續,所掣發之股票,即非屬證券交易稅條例第1條所稱有價證券,其交易所得應課徵所得稅。
該局舉例說明,查核轄內某股份有限公司102年度股東移轉股權之證券交易稅繳納情形時,發現該公司於設立登記後印製發行股票

有限公司與股份有限公司之比較
公司組織目前除少數無限及兩合公司外,主要為「有限公司」及「股份有限公司」兩種,股份有限公司依法令規定,可成立「閉鎖性股份有限公司」;下列將上述組織略作比較,提供給新進創業者參考。 一、 有限公司與股份有限公司之比較 二、 有限公司、一般非閉鎖性股份有限公司及閉鎖性股份有限公司差異比較: 上述資料來自公司法、經濟部及財政部之公開資料 #組織規劃

一例一休的介紹
一例一休上路後因規定複雜,資訊略為混亂.特將勞動部公告之資料整理如下,希望對一般大眾有所幫助 一、 修法前後單周規定之比較: 二、 修法前後加班費之計算比較: 從勞動部資料而言,目前加班費之計算有所不同,應區分工作日、休息日、國定假日/特休日、例假日,算法各有不同;應注意例假日唯有天災、事變或突發事件才能加班(勞動基準法第 40 條),且需補休一天。「休息日」加班未滿 4 小時以 4 小時計、超過 4 小時未滿 8 小時則以 8 小時計,而超過 8 小時在 12 小時以內,則以 12 小時計。 休息日加班超過8小時,其加班費之計算應再加1倍,因為月薪僅含8小時工資,必需先給付每小時工資,再加上加班費 三、 修法後彈性工時比較 依據一般工時與彈性工時,例假與休假的調配也有明確的規範(勞基法第 30 條分項): 一般單週規定:每 7 日中至少應有 1 日之例假、1 日之休息日。
二週彈性工時:每 7 日中至少應有 1 日之例假,每 2 週內之例假及休息日至少應有 4 日。
八週彈性工時:每 7 日中至少應有
一例一休的經濟影響分析
一例一休匆促上路後,紛擾不斷。真正對其政策的經濟影響分析,少之又少。筆者嘗試從個體至總體經濟之分析,端看這勞動政策對經濟的影響,希望社會大眾能瞭解,政府的政策若無相關經濟影響分析,並事先針對其負面影響作出相關策略因應,則執行後負面影響會擴大,希望大家能知道專業的重要性,進而尊重財經專家的專業性。 一例一休的推出是政府希望過勞的台灣勞工,在要求公司面對高加班費成本時,能讓員工休息,達到周休二日的美意,此立意甚佳,但深度不足,冒然推出,反造成負面評論多於正面,凸顯執政者缺乏整體經濟策略思唯,只考量政策的單面影響。 如果你是老闆,你會如何因應一例一休呢?
1. 多付給員工加班費:即使加班費大幅增加,但對於部份只要經營即獲利的企業或商家可能會選擇配合政府政策,落實一例一休,同時願意給付給員工較高加班費 2. 多聘請兼職員工,並減少正職員工加班費,降低成本增加幅度:對製造業而言,人力成本佔總成本比例低,整體成本增加可能只有上升0.2~0.3%;但對薪資成本佔總成本比例高的餐飲等服務業,總成本可能上升3%~8%,成本的增加導致獲利下降,還有一些
創新與成長
近日新聞提及台積電張忠謀董事長對政府建言,提及政府應重視成長,創新與分配是矛盾的,創新是分配問題的罪魁禍首,沒有成長,如何能談分配與就業?不能只管推新產業,忘了老產業;新產業通通成功了,也補不了老產業的衰退。
這論述引起社會討論,創新與分配是矛盾的?筆者覺得未必絕對,但對政府不該只推新產業,忘了老產業蠻認同的。從扁政府時期,因為經濟成長緩慢,政府不斷的想找尋新興產業,以求經濟能像當年台積電等科技產業大幅興起帶來的大幅成長,同時也帶動薪資等之成長。然而,其成效顯然不佳,近來來經濟成長依然停滯,薪資也不漲。新政府推出的五加二產業, 包含亞洲矽谷、生技醫療、綠能科技、智慧機械、國防航太、新農業及循環經濟,都需投入大筆資金投資,但不是面對高風險、國際的競爭、就是投資回收時間長,且受益的人數有限。
這其實驗證創新與分配是有矛盾的,因為創新帶來的自動化,會讓機械與電腦取代人力,造成弱勢者失業,分配的問題更嚴重,這是一直追求創新者,該思考當創新帶來高附加價值時,負面的分配效果如何改善?
這就是張董事長提的不能望了